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這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各門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根本性要求。課程標準是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而這些要求、規定和建議都必須符合義務教育課程總的培養目標,必須有利于而不能有悖于義務教育課程培養目標。眾所周知,義務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公民素質教育,因此,義務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都必須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公民素質這一概念最早是西方提出的。國際上通用的這一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含義:了解現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并具有相應的實踐能力;了解現代國家運行的基本原則和程序,具有民主與法制的意識和民主參與的能力;了解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需的基本規范和倫理底線;了解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學會自主判別、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能夠為現代社會有尊嚴的多樣性做出貢獻。
我國關于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主要反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表述中。我國憲法在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涉及到了對于公民在政治素質、文化素質以及作為勞動者所應具有的素質等公民素質方面的基本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指出要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是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在課程總的培養目標上的體現。
北京市政府《關于全日制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暫行意見》中規定:中學語文教師每人教兩個班(10課時~12課時);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教師每人每周授課12課時~16課時,平均14課時;其他各學科每人每周授課14課時~18課時,平均16課時。
小學教師每人包教一個班的語文、數學,或每周授課16課時~20課時,平均18課時。其他省、市根據本地區特點,對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均有類似規定。
上海小學各科課程節數標準:
一,二年級語文每周九節課,數學每周三節課,英語每周三節課,體育每周五節課,美術每周三節課,音樂每周兩節課,自然每周兩節課,道德與法治每周兩節課,班會每周一節課,秋探究每周一課,拓展每周一課。
三年級語文每周六節課,閱讀每周一節課,數學每周四節課,英語每周四節課,道德與法治每周兩節課,音樂每周兩節課,自然每周兩節課,體育每周五節課,美術每周兩節課,信息科技每周一節課,探究每周一課,拓展每周一課。
四,五年級語文每周六節課,閱讀每周一節課,數學每周五節課,道德與法治每周三節課,音樂每周兩節課,美術每周兩節課,體育每周五節課,勞動與技術每周一課,自然每周兩課,班會每周一課,拓展每周一節課,探究每周一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