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課程變革背景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課程變革背景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是指依據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遴選一批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相應設立一批實驗區、實驗校,依托專業機構建立指導支持機制,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教學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探索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
實驗區、實驗校將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力求使義務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1986年4月12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的頒布,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我國確立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制度,表明我國基礎教育即將迅速發展,課程和教學改革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是現代中國教育的里程碑。
中國義務教育制度的擬議和提出,起源于20世紀之初。在清朝末期,當我國處于廢科舉、興學堂、建立新學制時期,歐美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大都普遍實行了義務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便在20世紀初草擬清廷有關文件時使用了"義務教育"、"強迫教育"這樣的詞語。
義務教育最早源于17世紀的德國
義務教育起源于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后,為使人們都有學習《圣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后,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制造的基本操作。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后實行義務教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課程變革背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課程變革背景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