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
1、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開放兼容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在總結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方案,給學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教育思想改革,改變應試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答:小學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是一項很重要的改革,是因為現在的小學基礎教育課程,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要盡力的去改革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以滿足中等教育的要求做好小學教育與初等教育的銜接。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中等教育課程,而輕松地步入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1年6月頒布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簡作《課改綱要》),作為指導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指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應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
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為此我們認為,應當運用現代認知心理學原理改革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的內容與方式,以新的學習論與教學論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加速教師的專業技能成長。
我們仔細研讀《課改綱要》以及相關的“解讀”,認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許多基本觀點與《課改綱要》及其“解讀”的精神吻合。
如《課改綱要》強調“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這與現代教學論中的“目標導教、導學和導測評”的觀點是一致的。
又如,《課改綱要》提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現代學習論不僅研究學習的一般過程,而且分門別類研究不同類型的學習的特殊過程。
因此,現代學習論可以為《課改綱要》實現教學中結果和過程統一的理想提供理論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