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義務教育課課程方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義務教育課課程方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制訂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課程計劃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均衡設置課程
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比例適當,并可按照學校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適度調整,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義務教育階段九年一貫整體設置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三至六年級設品德與社會課,旨在適應兒童生活范圍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經驗不斷豐富以及社會性逐步發展;三至九年級設科學課,旨在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一至九年級設藝術課,旨在豐富學生的藝術經驗,發展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使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并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一是各課程標準基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培養要求。
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于核心素養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組織形式。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不同學科間,根據各自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劃與分工協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要求。
三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依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義務教育課課程方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義務教育課課程方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