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是指研究基礎教育方面的課題。
基礎教育課題主要是指專門研究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課題研究。這些課題大部分都是給予中小學老師的,主要是為了提高中小學老師的科研能力,同時也是想讓科研為接下來的教學更好的服務。基礎教育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教育環節。
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直屬的事業單位,是一個專門從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教育改革和教育質量提升的機構,屬于教育行政部門的范疇。
該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教材和教育教學改革方案,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4.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準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5.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6.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類型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分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
分科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分學科編制課程,重視課程的知識體系,忽視了知識之間的相關性;活動課程,是以學習者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重視了個人的獲得性,忽視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課程是打破了知識之間的界限,圍繞問題中心,問題中心可能來源于知識方面,也可能來源于實踐方面,編制課程獲得經驗知識的一種課程。兼顧了知識本身特點和學習者的需要。
我國自2001年開始課程改革,由原來的分科課程為主,向分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三種課程形式并存發展。
現在,我國課程基本形成了三類課程并存的局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