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臺灣兒童戲劇教育課程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臺灣兒童戲劇教育課程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泉州藝術學校
泉州藝術學校(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泉州分院、福建閩臺戲劇學院泉州分院、中國戲曲學院泉州分部、福建教育學院泉州辦學點)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公辦藝術類省級重點中專學校。學校始辦于1956年,與臺灣戲曲學院聯結成為姊妹校。共設有北管、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掌中木偶、學前教育、閩南語播音主持、打城戲、藝術設計、歌劇、舞蹈、音樂、茶藝表演以及編劇、舞臺美術等專業。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京劇、閩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是我國 360多個戲曲劇種中唯一根源閩南形成于臺灣由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戲曲,傳及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人華裔聚居地。 歌仔戲初以鄉間小戲為主,后吸收南管戲、北管戲、京劇、福州戲的營養,發展為成熟的舞臺劇。劇本內容以民間故事為主,經典劇本有《陳三五娘》、《山伯英臺》、《烏白蛇》、《呂蒙正》等,多強調忠孝節義。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有一百多種傳統的曲調,雜碎調和七字調為歌仔戲兩個最主要的唱腔。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伴奏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月琴、笛子、鴨母噠、三弦、嗩吶、單皮鼓、鑼、鐃鈸等。 歌仔戲的歷史,可以說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歷史的生動寫照。明末清初,閩南的歌仔隨著“唐山過臺灣”傳播到臺灣,吸收了臺灣原住民音樂和客家音樂的元素,經過數百年的融合孕育,在20世紀初于臺灣宜蘭創造出了七字調,并逐漸流傳全島。上世紀20年代,臺灣藝人王銀河、溫紅涂、戴水保等把七字調等臺灣歌仔調傳播到廈門。1926年廈門成立了閩南最早的兩個歌仔戲班“雙珠鳳”、“新女班”。臺灣歌仔戲名班“玉蘭社”、“霓生社”等也先后到廈門、閩南演出。臺灣歌仔戲藝人賽月金、月中娥等留在閩南傳藝并組建歌仔戲班。歌仔戲也由閩南、臺灣的歌仔戲班帶到了新加坡等閩南華僑聚居地。
薌劇是流行于臺灣省和福建南部薌江(九龍江中游)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清末在臺灣形成。臺灣稱之為歌仔戲。
薌劇和其他劇種不同點是:
歌仔劇以摻雜文言文的閩南語為主,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匯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
由于它流行于福建沿海一帶,所以內地人稱薌劇。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于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志》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于宜蘭員山結頭份。這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郁哀傷的各種哭調。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臺灣兒童戲劇教育課程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臺灣兒童戲劇教育課程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