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國義務育課程改革有8次,每次重點都是對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進行改革,也在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以老 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前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 育‘’。2. 191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 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3.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提出:“我們的教 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 有文化的勞動者。
我國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經歷了四次:
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學習”,并以此為標志,開啟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新時期。
2001年,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新課改正式開始。
2003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15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實驗稿),標志著我國高中新課改正式開始。
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及14個學
回答如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
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4. 倡導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 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符合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改變過于強調學科知識考核的做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使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