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機構實習報告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教育機構實習報告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它教育兒童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多學多問,博愛大眾。《弟子規》含有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潛移默化地增強孩子的文化修養,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正面的初期的啟蒙教育作用。一直以來,文化界對《弟子規》的評價非常的兩極化。它的支持者認為這本書是國學經典,是古圣先賢的教誨。反對者則認為,《弟子規》水平低下,宣揚盲目服從,拿來教現代的孩子和成人是有害無利。
我認為,《弟子規》雖然算不上國學經典,但是屬于童蒙讀物。也就是說,這本書是為古代小朋友學習經典打基礎的。在現代,《弟子規》對兒童的初期教育起到積極的啟迪作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教育兒童,通俗易懂易記,教育兒童怎樣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初步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
至于《弟子規》里有一些封建社會的糟粕內容,現代人不能過于苛求,在教授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就行。待兒童逐步成長并接受進一步教育以后,自然會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
謝謝邀請!關于《弟子規》這個小冊子對小編“芒碭赤子”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小編目前的主要就是復興、推廣、傳承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小編與小編的團隊也曾免費辦過幾期國學講座,其中“芒碭赤子”主講弟子規》。
今天小編“芒碭赤子”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但是儒家思想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的思想,在《弟子規》里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它的作者是誰呢?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名叫李毓秀。他也不是什么名家、大家,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如果是個大人物,我們翻開史書一看就知道。這位李夫子獲得的最學位“秀才”。舉人沒有考上,進士更跟他沒關系。他的主要活動干什么呢?大家知道,秀才能干什么?“教書”秀才只能當孩子王,開辦私塾。那么他為什么他能寫出去“弟子規”呢?這位李夫子學位不高,學歷以也不高。但是他用畢業的精力研究《大學》《論語》《中庸》等。我們知道,過去有好多科舉失敗者,往往在某個領域里是個很棒的人才,李毓秀就是。
后來為了生活他就創辦了一個學校,講學講的非常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到什么樣呢?他當時講學的環境非常艱苦,不像現在與地毯、水泥地。當時在他學堂周圍都是泥土地。所以他學堂周圍、門口都是腳印。這說明什么?說明來聽課的人非常多,被人尊稱李夫子。
因此我們稱“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為清朝早朝的教育家、學者。他根據傳統對于蒙童的規范要求,再結合自己的教書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叫“訓蒙文”訓者教訓也,蒙者啟蒙也。是啟蒙教育孩子的一本好書。那么“弟子規”和“訓蒙文”是同一部書嗎?“是”。那是因為后來“弟子規”經過另外一人的修訂。這個人叫賈存仁,他在“訓蒙文”的基礎上加以修訂,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是根據《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成的,共為五部分。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共用了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四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進行了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這樣的一部好書,不正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嗎?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去誦讀《弟子規》,同時用“弟子規”里面的規范對照自己、反思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機構實習報告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機構實習報告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