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
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
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
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做家長每天要倡導孩子的事情。我給我的孩子也講過許多,但是她無法去理解,什么叫做辛苦。
有一天,我帶她回娘家,正好農民伯伯在收割稻子,我叫她一起下農田里幫忙,她就說媽媽米是怎么來的呀。
我說稻谷,要從春天播種,夏天要經常去農田里放水,治蟲,秋天要收割,還要曬干好,收藏起來。然后用碾米機子把你弄出來。這一個過程是一年。所以要好好珍惜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成果!
①言傳身教。
節約糧食從“自我”做起,給孩子做榜樣。吃米飯時,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吃完后碗里不剩一粒米,長期堅持這樣做。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以實際行動教育孩子節約糧食。
②教孩子唐詩《憫農》(其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孩子絕不浪費,而偶爾出去吃飯,最后也將剩飯剩菜打包回家。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背到大的一句古詩。80 90后的還知道一些以前自己的父輩過得生活是有多苦,掙一分錢有多難。一分錢能買多少東西。而現在不行了,社會得發展,得進步呀。而且現在的人生活也好了,吃喝都不愁的,凈比起看誰吃的好,浪費的多。
現在的人啊,浪費的飯都能給多少窮人生活,浪費太嚴重了,現在的小學生也跟著大人一樣,有樣學樣,哪有我們那時候的把碗都舔的干干凈凈的。
現在的孩子浪費甚至比成年人都浪費的厲害,所以必須得抓緊教育。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這一主題活動。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節約糧食教育活動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