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其實教育是一種特殊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其實教育是一種特殊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赫爾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張內容:
1、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不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強調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2、理論基礎:主張將倫理學、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三中心:赫爾巴特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提出“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4、教學過程:提出四階段論——“清楚(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后經過其學生齊勒修改為五段教學法,赫爾巴特四階段教學標志著教學過程理論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學是為了“培養良好的公民”,屬于社會本位論的觀點。稱號1、科學教育學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學》使得教育學成為一門規范、獨立的學科。2、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與杜威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相比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稱作是舊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稱作傳統教育學代表人。3、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是夸美紐斯之后教育學發展的又一個分水嶺似的人物,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外國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辟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教育”拆開兩個字是“教”和“育”,它們都是動詞,合起來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所以要理解教育兩個字的含義,首先要從詞性上分析。
首先以名詞的詞性來說,我個人理解的教育是指讓人們從不完美到逐漸完美的一個過程,這里就得說一下我過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他就是讓兒童經過義務教育階段,從懵懂無知到長大成人,從而提高自身,而后更好的經營家庭,面對社會的一個過程。在我看來,教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因為無論做什么,最終都是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做事先做人,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我覺的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這兩個動詞,要明確是誰教誰,誰育誰。本人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兒子小學三年級,經常在群聽的家長在群里面給老師叮囑,某某老師,小孩子犯了什么什么錯誤,哪里表現不好,給我好好教育教育,我們不會怪你們的。個人非常反感,為什么?難道教育僅僅是老師的事情?有句話叫作“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義務教育階段,跟父母接觸的時間最多,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所以提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可能是被動的接受教育要轉換到主動的去學習,他們學習當孩子,我們學習當父母。師教生,父母育兒女。
總結,廣義上的教育我們沒法去決定與選擇,學校、老師就在哪里,你學也好,不學也罷,驗證你學的好不好的就是一張試卷。但是我們能選擇的就是努力的去提高自身,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耐心的等待花開,個人覺得這是最好的教育。努力的陪伴孩子從不完美到逐漸完美的過程,這原本就是一個完美的過程。
最后,希望小朋友都健康快樂的成長,教育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教育的未來靠的就是你們!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其實教育是一種特殊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其實教育是一種特殊活動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