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最典型的區別于小學教育等獨特之處。
學前階段的教育內容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游戲,以幼兒動手操作的多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幼兒在玩中學,教師指導方法比較直觀、靈活、多樣,沒有家庭作業及考試制度;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相對固定、單一,有一定的家庭作業及必要的考試制度,學習成為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游戲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的一種主要途徑,是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項基本活動,但目前幼兒園游戲的組織和指導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游戲的開展很難取得應有的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效果
現在的幼兒園基本都以游戲作為課程主方向,帶領孩子們用益智游戲的方式開發大腦,個人感覺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吧。
本人99年生人,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是有游戲的,不過很少而且沒有現在的孩子們的輔助工具多,我們在游戲之余還會聽一聽老師彈琴,跟著唱唱歌,老師還教認字和1234,現在想想還是蠻有樂趣的。
在現代教育觀念的改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都會想盡辦法送孩子們到各種名聲好的幼兒園或者輔導班,個人感覺這樣做的作用不大,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有空多陪陪孩子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還是很好的。
幼兒的游戲就是他們的生活,幼兒往往是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有益經驗。
1:幼兒可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其核心是幼兒主體性的發展,游戲是發展幼兒主體性的適宜途徑。
2:游戲可滿足與保障幼兒游戲需要與權利。
3:從游戲與幼兒學習的關系上認識游戲的價值。
4:在游戲中,幼兒可獲得各種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經驗,而且這些經驗是幼兒生活的智慧,可讓幼兒學會生存、生活和學習。
5:游戲是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的學習方式,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6:游戲過程,是幼兒經驗的主體性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外部的、物質的東西向內部、觀念的東西轉化,而且也使內部的、觀念的東西外化為實際的動作,使主觀見之于客觀,實現著主客觀的雙向建構。
首先,我們知道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主動的、自愿的活動,他們在游戲中可以自由選擇游戲的內容、玩法、材料及同伴等,在游戲中,幼兒是快樂的。幼兒生活、勞動、學習等常常是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的,或是直接將生活、學習、勞動的過程變成游戲活動。可見幼兒喜歡游戲,還喜歡把他們的一切活動游戲化。
其次,為滿足身心發展需要,以及解決發展需要與自身實際能力之間的矛盾,幼兒創造并參與游戲,在游戲中去滿足需要,適應生長。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決定了幼兒游戲的水平,從最初的"無所事事"到簡單的獨自游戲,從平行游戲到最高級的聯合游戲,幼兒所玩的游戲內容、形式等與其實際身心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說游戲是與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主要活動。
另一方面,對于幼兒來說,游戲不只是成人所認為的簡單的消遣,或是精力的揮霍,它更多的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游戲中,幼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他沒有十分明確的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甚至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某個游戲之后,自己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會做什么。但并不是說這種學習沒有目標,而是說這種目標是隱含于游戲過程之中的。
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好動、好奇、操作擺弄物體、與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這樣做,強迫他學習規定的東西,所以,游戲中的學習完全是由幼兒的興趣、喜好、探索等內部動機推動的。因此,幼兒在游戲中總是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加上積極性、主動性高,因而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甚至幼兒自己也不知道是在進行學習。
最后要說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也是我國幼兒園教育的一項特殊原則。
幼兒園的創始人福祿貝爾強調:"兒童早期的各種游戲,是一切未來生活的胚芽。"幼兒最自然的活動方式就是生動活潑的游戲。我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生性好動,以游戲為生命。"游戲是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他們兒童身體、智能、道德品質、情感、創造性發展以及成長的重要手段。在游戲活動中易于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兒童玩中學,學中玩,學得輕松愉快。游戲所涉及的內容是與兒童的興趣相關聯的,游戲應該與兒童的行為相關聯,游戲應該與兒童的主動、自發相關聯。游戲既是課程的內容,又是課程實施的背景,還是課程實施的途徑。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